摇滚还是信仰的年代,声望最高的当属崔健。
1989年那一句“不是我不明白,是这世界变化太快”以颇具先锋之姿掀开了一个我们从来没太搞明白的时代大幕。
哪怕20年过去了,我们也懵懵懂懂,迷迷茫茫,搞不明白。
尤其在围观了两届美国大选,体验了“上个牛市仿佛还在午饭前,下午就已经进入下行通道”后,我们才后知后觉,原来一切尽在先哲马克思的意料中“一切坚固的,终将烟消云散”。
11月30日晚上10点,新华社一篇评论《绝不能让“割韭菜者”一跑了之》再次吹响了“集结号”,让市场本就扑朔迷离的风向,变得清晰了起来。
作为价值投资(Ji)者,新华社传递的信号,一定要重视。
这里有一个常识,在我国媒体规格高低排序:新华社>人民日报>CCTV>中国证券报>证券时报 >传统三大财经媒体。
通常各大媒体重大新闻口径,要用新华社通稿。
所以,同样一句话,分量重不重,要看这话是谁说的。
01
新华社剑指房地产金融
《绝不能让“割韭菜者”一跑了之》给蛋壳公寓定了性,摘录其中一段,各位品品——
2018年至今,长租公寓已陆续“爆雷”超过170家,“资本盛宴”后的残羹冷炙几乎全由房东和租客等自行消化。
以此次“爆雷”的蛋壳公寓为例,该企业在2018年初获得了数十亿元融资,随后对房东和租客施展“高收低租”“长收短付”的倾销方式,迅速扩大市场规模、提高自身估值,并成功登陆资本市场。
上市背后的风投机构、公司高管可谓赚得盆满钵满。
而如今,企业资金链断裂,把租赁矛盾留给了房东和租客,各方为之“埋单”。
这一句尤为关键。
房东租客精力有限,房管局、公安部门难断租赁纠纷,有时法院缺乏定罪依据……惩处力度不足,就很难震慑想要钻空子、“割韭菜”的不法商人。相关部门必须切实履行协同监管责任,在规范发展上下足功夫,建章立制、重拳出击,遏制不法冲动、打击犯罪行为,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。
翻译一下,房地产金融是该整顿了。
值得一提的是, 3天前,也就是11月28日,新华社还发出一纸倡议。

这里面,新华社罕见提到了房地产税。
注意这句话:
加强对持有环节的调控、让税收杠杆发挥更大作用、科学建立合理的房地产税制度。
两相对比,新一轮调控,已经箭在弦上。
从买房到租房、从房贷到房租贷,一个也别想跑。
这会带来什么结果?
02
银行股上涨的原因
作为投资者应该没人喜欢“银行股”,原因无他,股性差。
从股东的角度去看,银行完全不具备赚钱效应,毕竟它们是国家调控经济的政策工具,不以盈利为目的。
但最近银行股的强势拉升,背后有什么逻辑?
首先我们要明确银行最主要赚钱方式是靠存贷息差,只要贷款一放松,利润就提高,但同时坏账就飚上去,不得不赶紧展期拖着。
所以“保守经营”是银行很重要的底线。
如何保证银行赚钱,坏账率也不飙升呢?
上浮贷款利率。
最近公布的贷款利率数据比较不错,上了6bp。
也就是说现在买房贷款,要比之前贷款费率高得多的多,银行股可谓久旱逢甘霖。
可是问题又来了,为啥要上浮贷款利率呢?
新一轮调控!
03
新一轮调控,已经箭在弦上
还记得前文说的新华社3天连发两文,剑指房地产金融吗?
首先是罕见提出房地产税,再次提出在规范发展上下足功夫,建章立制。
其实黄奇帆在其著作中就曾提到过:
按照经济学规律:房产税税率超过3%,就没有人炒房了。
炒房资金成本6%左右,物业费大概每年1%。
加上房产税,一年就要承担10%的持有成本。
100万的房子,就算能炒到200万,持有10年,出不了手,将损失本金。
当然,很多人思维还在地方政府离不开卖地模式,认为离了土地财政活不了。
如果我们换个思路,房地产税+银行提高房贷利率比卖地划算,还能实现结构性改革呢?
要相信,只要有巨大利益存在,阻力就会消失无影无踪。
04
当局者说
让时间来到2018年6月,陆家嘴论坛上,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说了一句让所有P2P投资者胆战心惊的话:
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,收益率超过6%就要打问号,超过8%就很危险。10%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。
但是,还是有不少投资者把郭树清的话当成玩笑话。
结果我们也看到了,高收益的P2P连环暴雷跑路,数百万投资者血本无归。
郭树清的判断为什么准?
因为他能看到底牌。
今天,他正式宣布:房地产是现阶段金融风险最大“灰犀牛”!

灰犀牛这个表述非常的严厉了。
因为“灰犀牛”是可预见,且破坏力巨大的事件。
如果结合新华社3天两头的发警示,银行提升贷款利率来看——
房产税推出试点即将到来。
05
马克思说
或许再过几十年,我们的孩子会为房子太多而犯愁。
”房子太多了,不算房屋折旧,辛苦的打工钱还不够交物业费、房产税,这日子没法过了。“
没办法,这世界变化太快。
诚如先贤马克思在《资本论》里所述:
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
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
人们终于不得不冷静地直面——
他们生活的真实状况和他们相互关系
- END -